【
儀表網 儀表研發】火力發電站利用煤和石油發電,水力發電站利用水力發電,而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內部蘊藏的能量產生電能的新型發電站核電站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生產蒸 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回路系統;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發電的常規島,包括汽輪發電機系統。
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鈾是一種很重的金屬。用鈾制成的核燃料在一種叫"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 熱能,再用處于高壓力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氣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產生出來,并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這就是普通的壓水反應堆核電站的工作原理。
另外,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組成。當鈾235的原子核受到外來中子轟擊時,一個原子核會吸收一個中子分裂成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2—3個中子。這裂變產生的中子又去轟擊另外的鈾235原子核,引起新的裂變。如此持續進行就是裂變的鏈式反應。鏈式反應產生大量熱能。用循環水(或其他物質)帶走熱量才能避免反應堆因過熱燒毀。導出的熱量可以使水變成水蒸氣,推動氣輪機發電。
由此可知,核反應堆基本的組成是裂變原子核+熱載體。但是只有這兩項是不能工作的。因為,高速中子會大量飛散,這就需要使中子減速增加與原子核碰撞的機會;核反應堆要依人的意愿決定工作狀態,這就要有控制設施;鈾及裂變產物都有強放射性,會對人造成傷害,因此必須有可靠的防護措施。
近日,小編了解到,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運用中微子相干彈性散射效應進行了一系列監控核反應堆運行狀況的試驗,有望將核反應堆遠程控制的精確度提高近1000倍。該項研究得到了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的資助。
中微子探測器是觀測中微子的實驗設備。 由于中微子只參與弱相互作用,一般探測器需要建造得夠大,以接收到足夠數量的中微子訊號。 中微子探測器一般會選擇建造在地底深處,以屏蔽宇宙射線以及其它背景輻射。
另外,監控核反應堆運行的方法之一是分析中微子輻射,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大量形成的實驗粒子,它們可以輕易穿越核電站的保護層。因此,為了阻止核反應堆中的中微子外泄,需要厚度足夠的“鉛墻”。通過分析中微子輻射,科研人員可以掌握核反應產生的同位素成分,以及反應堆活性區域中心內所發生的現象。通常情況下對中微子輻射的分析是遠程進行的,以避免人們妨礙受到懷疑的核電站的運行。俄羅斯科研人員運用中微子相干彈性散射效應研發出全新的雙相發射探測器,完善了中微子探測法,有助于把核反應堆遠程控制的精確度提高近1000倍。
目前,研究人員已完成了對利用中微子相干彈性散射效應所獲得數據的分析,大幅修正了理論模型。據悉,新探測器技術有助于使核能變得安全和透明,因此吸引了原子能機構的關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